图为:学校保卫室外,写满了各种牛皮癣广告
图为:师傅在给课桌刷油漆
图为:经费有限,校长偶尔也要亲自当木工
图为:一顿饭两元钱,两个素菜
图为:学校场地较小,孩子们平日玩耍的主要是志愿者送来的羽毛球
图为:学生排起了长队,准备回家
昨日,12岁的熊月月和往常一样,开心地到位于洪山区关山工业园内的新科学校上课。
这是一所“简易学校”,整个校园12亩,一半租给了驾校。一幢陈旧的三层教学楼是最显眼的建筑,楼房有几十米长,用隔板隔出一个个小间作为教室,墙角堆放着废旧的木头。教室没有门,刮风下雨时就挂上彩条布。教室里的桌子板凳,都是建校后使用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可坐三个人的大长凳有的掉了腿,课桌上磨出了许多窟窿。操场上仅有两个生锈的篮球架,但没有篮球等体育器材;旁边三个水泥台子放上一排红砖,学生们偶尔打打乒乓球。
学校创办人王松仁介绍,学校成立于1999年,设有学前班、小学和初中,目前共有421名学生,来自湖北、湖南、新疆、云南等地,他们都是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流动花朵”。熊月月是该校五年级学生,来自广水市骆店乡陡坡村。“叮铃铃!”科学课老师来了,老师一合闸,电路板上的灯泡闪闪发亮,熊月月和小伙伴们瞪大眼睛看稀奇,纷纷跑过来“一试身手”。下课后,孩子们拿着饭盒,蹦蹦跳跳地跑进食堂排队打饭。他们每天在学校吃一餐饭,每月40元伙食费,两个青菜加一份汤。
18名教师多数都是年龄较大的民办教师,民间公益组织荆楚爱心联盟也常常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来陪孩子们玩耍,给他们辅导功课。学校里的图书室和电脑室,20多台旧电脑上布满厚厚的灰尘,熊月月用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记者说:“我从来没用过电脑。邻居家的孩子在公办学校读书,他们的校园好漂亮,我也想去。”
上世纪90年代,百万农民工涌入武汉,一所所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高峰时曾达到200多所,接收学生10万余名。随着公办中小学放低门槛接纳“流动花朵”,简易学校渐渐淡出江城,如今仅仅在洪山区、江汉区剩下少量几所。校长王松仁说:“年底校舍将要拆迁,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能关门。”
据武汉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介绍,目前武汉14万“流动花朵”,在公办学校入读率已达92.4%,他们和武汉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山东招生咨询网(www.sdzs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