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业培训
专家评析大学生就业为何不去二三线城市

更新时间:2012-2-26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各地就业信息沟通不畅,高校毕业生掌握的二三线城市就业信息有限,是造成当下高校毕业生区域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年报讯 前不久从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传来消息,“十二五”时期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毕业生待就业总量不断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些现象值得注意:一方面,就业几近饱和的一线城市仍然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点,他们宁愿“漂”在一线城市,也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另一方面,新兴二三线城市人才缺乏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甚至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各地就业信息沟通不畅,高校毕业生掌握的二三线城市就业信息有限,是造成当下高校毕业生区域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当前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好于一线城市

中国青年报: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去二三线城市,是因为他们认为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事实真是这样吗?

曾湘泉:我觉得这样的判断不太准确。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调整。政府的4万亿投资大部分都投向中西部地区,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不是凭空判断,很多调查数据都可以印证。

中国青年报:都有哪些数据?

曾湘泉: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劳动力需求之间的比例为1.38∶1,到2010年这一比例就变为0.99∶1。也就是说,2010年我国二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首次超过了一线城市。

在人才供给上,根据万宝盛华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一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593万人,二线城市的求职总人数约为3290万人。人才需求大于一线城市,人才供给却仍然小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人才缺乏问题必然越来越严重。

根据我们就业研究所公布的就业竞争指数,2009年我国二线城市就业竞争指数为0.90,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指数为0.99。相比于一线城市,当下二线城市的就业竞争程度也明显较低。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于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雇用前景越来越好,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才供给却很少,就业竞争不太激烈。所以说,当前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环境总体上要好于一线城市。

现在北京的高校毕业生,有几个了解石家庄、保定的就业需求?

中国青年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大学生宁愿留守一线城市?

曾湘泉:这主要是地区间就业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现实中,许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非常有限,往往只知道所在城市的就业信息,对其他城市的就业信息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北京的高校毕业生,有几个了解石家庄、保定等周边城市的就业需求?据我了解不多。当下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是有很大局限的。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还布局在一线城市,本身就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根本不了解二三线城市的就业需求与状况,思维也还停留在多年前,认为二三线城市没有机会。人们都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就业,高校毕业生又怎么可能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呢?

中国青年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如此局限?

曾湘泉:首先,我们现在的公共就业信息系统还不发达,高校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区域性特征明显而全国性特征不足。对于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职位空缺信息,没有人去充分挖掘整理,也没有一个统一共享的平台来发布这些信息。

其次,许多二三线城市也不太注重向高校毕业生宣传自己。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中西部省份的省长、市长都会来人民大学作报告,向人大学生介绍自己省份、城市的状况,鼓励学生去他们那里就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和高校毕业生了解二三线城市的渠道。可是近些年来,这样的报告会却越来越少了。

第二页:政府应建立全国性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山东招生咨询网(www.sdzs365.com)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9693617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