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时评 > 教育时评
爱读书比读啥书更迫切

更新时间:2017-2-16 11:38:15


有媒体报道,一些中小学教师为督促学生阅读开列了寒假书单,不少学生却嫌一些作品“课本化、没意思”而不领情。这难免让人感到遗憾,教师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因为方法不当而损伤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实在得不偿失。

寒暑假给孩子开列书单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常规动作。从媒体报道可知,当下很多教师给孩子开出的书单,以中外经典著作为主,种类较为单一,内容相对传统,比如“四大名著”以及《史记》《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这样的书单挺靠谱,况且已“流行”多年;但作品没有问题,不代表现在的孩子就会喜欢。事实上,一些中外经典之所以不受孩子欢迎,主要是家长的阅读审美和思想观念与孩子存在“代沟”,尤其是忽视了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一出发点。时移世易,不同时代的孩子,阅读趣味也在悄然生变,教师、家长不能因为“偷懒”或惯性思维,简单拿过去的书单甩给现在的孩子。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老书单”难免遭遇新问题。

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往往出在教师、家长身上,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孩子。明确这一点,是破解问题的前提。另外,必须看到,如果教师、家长不做出反思和调整,继续采取固有思维,强制孩子们阅读他们不感兴趣的书籍,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无端消耗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不妨给孩子更多选择书目的自由,让孩子爱上阅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比具体读什么书重要得多。古人云“开卷有益”,一些时下流行的读物并非都是缺乏营养的“快餐食品”,教师、家长不能出于刻板印象,轻率予以否定。这些作品能够出现并且流行,自然有其长处,其中不乏精品,或许还有能够传世的佳作。比如过去被教师、家长们“严防死堵”的金庸武侠小说,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大范围的肯定,甚至入选一些地方语文教材的选修篇目,并得到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

2016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增加4.5个百分点。但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较2014年减少了1.26本。也就是说,看书的青少年人数虽然有所增加,看书的数量却减少了。近年来,有关国人读书偏少的大讨论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几次,而要真正改变这一现状,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无疑是希望所在。所以,给孩子们更多的阅读自由,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俗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并非市面上的所有书籍都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因此,给孩子列阅读书目也是有必要的,但完全可以放宽尺度,比如大幅削减必读书目,开列更为丰富的选读书单,避免给孩子造成强迫之感。至于一些不方便公开推荐的流行读物,只要不触及底线,家长和教师大可不必横加干涉。(作者杨国营,系本报记者)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