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些年不少学生还在用“老人机”不同,如今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对于给孩子配智能机,有64%的受调查家长表示,因为孩子学习时要用到智能机内的学习软件,所以做出了妥协。不过,大部分中学对手机还是“严防严控”,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尤其是教学区域,一些学校甚至屏蔽了教学区域的信号。(2月8日澎湃新闻)
智能手机本身不仅具有“老人机”简单通话、收发短信的功能,还可以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程序,进行学习、听歌、视频娱乐等活动,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部分孩子换智能手机的理由美其名曰“为了学习”,实则为了其日常娱乐交友的方便。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世界无法自拔,为此,家长后悔,大部分中学“严防严控”,似乎智能手机成了罪魁祸首。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价值的形成离不开两方面的因素:事物本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一个事物可能形成积极的价值,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积极还是消极主要与人需要的程度有关,过度需要就会形成消极的影响。就如同对待一片森林,人们适度需要,适度砍伐,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如果过度需要,其结果必然是过度砍伐,破坏植被,毁坏森林资源。同理,孩子的问题其实与智能手机的功能没有必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对手机的使用不当、需求过度。
如果我们把事物等同于问题本身,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怪圈走不出来。其实,智能手机的问题与孩子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像高铁也出现过事故,但不能因为这样我们就将问责的棒子全打在它身上,相反,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克服技术上的缺陷,实现新跨跃。
我们绝不能因为孩子的问题而给智能手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智能手机是时代的产物,在智能手机与孩子问题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问题的根源在于手机的使用不当,因此,负有监护责任的学校和家长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手机上,而不是人为地阻隔。
有些家长与孩子约法三章,规定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种正确的引导;还有些专家倡导,帮助孩子找到其他的兴趣爱好,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同时,笔者认为,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带头远离网络世界,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可多抽时间带领孩子领略大自然风光,转移孩子视线。
对于学校而言,也不是简单地一收了之,学校的职责就是教育,要把使用手机作为教育契机,纳入教育的范畴,发挥“疏”的教育功能,远离“堵”的简单粗暴。遇到孩子使用手机,首先就将手机这一事物打入“冷宫”,给学生戴上“枷锁”,这有违教育的本意。
手机无情人有情,人性化的手段才是最终解开孩子问题的钥匙。
(作者谭学武,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