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时评 > 教育时评
择《弟子规》精华入教材,未尝不可

更新时间:2017-2-16 11:09:44


近日,一则《弟子规》将纳入小学阶段实验教材的一年级课程的消息,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弟子规》教育孩子守规矩、懂礼节,没什么可指责;有人质疑书中教人遇事忍让,包含了一些封建糟粕思想;还有人认为《弟子规》没那么坏,但不应该强推。

  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血液,作为启蒙读物,《弟子规》曾影响过无数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环境如何变化,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总是不会变,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源自于民众的道德素养,而民众的素养源自于幼儿小学阶段开始的点滴道德启蒙。

  当民众谴责假冒伪劣横行,欺诈无处不在时,当父母叮嘱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时,当好心人做善事反而被奚落时,当有良知者做好事反而被诬陷时,当身边人对见死不救习以为常,一脸漠然时,当教师埋怨学生没教养,见人没礼貌时,当老人叹息现在的孩子“无法无天”时……我们想到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也只能是“道德教化”。

  作为“道德教化”的启蒙读物,《弟子规》进小学教材,其实是从根子上提高社会道德素养的一小步,是对失落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拾与继承。

  的确,《弟子规》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如“入则孝”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子女要对父母完全顺从,这会泯灭子女的个性,可纵观《弟子规》360句,所谓的封建糟粕只是很小一部分。除此之外,“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项分别表达了谦恭、谨慎、诚信、博爱、向善、学习等原则与要求,这些原则与要求不仅是古人修身所必需的,现代人更是不可忽缺。那些主张把《弟子规》打倒批臭再踹上一脚者,是不是犯了“嫌洗澡水脏,连孩子也一起倒掉”的错误?

  无论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来部署,还是从化解日益严峻道德危机的现实角度而考虑,把《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纳入教材都毋庸置疑,且正当其时。

  (作者刘义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