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专家
刘利民:“人工智能+教育”将更加智慧、更加普惠

更新时间:2021-2-28 20:15:17


以下内容根据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的讲话整理,有删减。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作为最为典型的颠覆性科技代表,人工智能正在引领科技变革,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正在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变,目前,人工智能呈现出更加智慧和更加普惠的特征。

  一是更加智慧。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类脑计算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在感知、记忆、推理等方面的功能短板将进一步得到补齐。人与智能机器可以在虚拟世界实现高效互动。

  二是更加普惠。人工智能的成果更加广泛的应用到物理世界和虚拟信息世界。谷歌、亚马逊、百度、微软等均推出了深度学习平台。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的科大讯飞的智能教育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38,000所学校,服务师生数量已经过亿

  因其“智慧”,我们要利用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因其“普惠”,我们要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帮助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的落到实处。

  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智能教育的核心,也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面对疫情,中国1600余万大中小学教师,面向2.8亿学生,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成效巨大。

  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中国可能正在经历着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在这一方面,我们教育部的科技司已经超前布局,为覆盖全国学校的网络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总结经验、补齐短板,脚踏实地的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智能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发挥教师在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

  一是通过智能技术要打破资源限制,促进教育公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打破地域资源的限制,例如通过双师课堂,农村地区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学。通过网络教育项目,扩大学校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产品的覆盖面,积极的回馈社会,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助力教育扶贫。

  再比如智慧课堂,通过语音合成、智能语音评测技术,开发语言教学系统,构建标准化的语音教学环境,帮助解决农村等边远地区的学科因师资力量短缺而难以开展的问题。下一步要通过加强智能教育公共基础环境建设,从网络接入条件、终端普及水平、云端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打造覆盖全国的智能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是通过智能技术释放教学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没有未来教师,就不会有未来教育,智能技术能把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去做那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精确的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势潜能和学习特征,进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式,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让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诉求,教师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三是智能教育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向来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支撑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和教育也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因此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要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同步发力。

  人工智能是综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哲学、认知科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更新发展速度快,人工智能的教育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与数学、科学、生物、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美术等多学科实现融合,综合运用实践、体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人工智能新理念、新技术、新文化、新素养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进入课堂和头脑,使人工智能教育成为素养教育。高校要汇聚计算机、数学、医学、人文社科等不同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力量,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推进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互探索和融合创新。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