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园文化
名校,要有“实、特、优”

更新时间:2010-2-26 16:09:20


名校,要有“实、特、优”
□姚宏昌
  2010-12-01   现代教育报 [ 24 ]

        浙江属沿海发达地区,钱塘自古多才子,三衢大地俊杰多。才子也好,俊杰也好,都需要依靠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教育为先,这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常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地位。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育在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优化、发展。教育要发展就要夯实基础,高筑平台,在坚实的基础上鼓励特长冒尖,在优质的平台上塑造高品位的“象牙之塔”;要鼓励具备条件的一些学校创出品牌,争创名校,要树立先进榜样,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以先进的先导作用,拉动其他学校发展,从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发展。
        作为名校,应该如何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又怎样再接再厉,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中发挥骨干、旗帜、示范作用,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要打造教育的“实”“特”“优”。
        名校要名在“实”字上。名校,是指在一个地区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凸现出来的、为社会所认同的、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它不只是一种称号或是一种荣誉,更深的内涵在于它优良校风的传承,深厚的校园文化沉淀,鲜明的办学特色,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办学成果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名校是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的发展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校不在大,有“实”则名。做到实实在在,“名”就有了。名校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个经过长期演变而确定的定性概念,老百姓想把子女送去的学校,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名校。因此,争创名校不能只重在结果,而应重在过程,要在办学过程中追求实在、实际、实惠,最后反映在方方面面的实绩上,即“实至名归”。作为名校,在学校规划发展上,在教育思想上,在队伍建设上,在制度建设上,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在新课程改革上,在推进素质教育上,在回报社会上等等方面,都要创新求实。
        名校要名在“特”字上。启动、实施“名校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和提升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落实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上。
        教育培养人,应是以文育人,包括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的培养。作为名校,教科研意识要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好,办学特色要鲜明,师资队伍水平要高,教学质量要遂人意,要有自身的特色。所谓特色,应该集中反映在学校的教育风格与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上,应该反映在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服务之外的独特机会上。例如,把一所学校命名为外国语学校,并不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其特色是能为它的学生提供多种语言交流机会,能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等。有的学校只培养了少部分学生在某方面的本领,就把这当作学校的特色,其实这不是真特色。有人把校园文化比喻为“泡菜文化”。泡菜真正的味道是好在汁里,有汁才有味,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一个学校的“汁”。
        名校要名在“优”字上。名校要建立在优质上,包括五个方面:优化环境、优化机制、优化队伍、优化校长、优化质量。其中优化机制就是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调动人的各种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度完善的一个标准。
        作为名校,要发挥其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认真抓好整改提高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如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名师的培养,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等。二是要作好示范,发挥辐射作用。要以名校为辐射源,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倡导“名校”帮“弱校”,要求名校带全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把名校对兄弟学校的“传、帮、带”作为一项任务来落实,使名校成为“对内示范的样板,对外交流的窗口,教育科研的基地,培养名师的摇篮”。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