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
未来学校什么样?变革“前夜”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8-11-4 11:14:19


《瞭望》杂志本期刊发《迎接教育深度变革的“前夜”》一文,基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共话未来教育,未来已来,未来何来?

时下,“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课堂”等未来概念在教育界广受热议。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评论说:

工业革命以来,教育正在经历比任何一个时刻都更接近深刻变革的时刻,今天或许到了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变革的前夜,必须未雨绸缪。

那么,未来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是否会推翻既有教育模式?又能否根治今天的教育症结?

 

未来学校已来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未来教育是当下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

经过多年反思和实践,一批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中国本土学校正在快速成长。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幸福感、创新力等方面显现出比传统学校更多的优势。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了一所面向高中学龄段开设的创新学校——探月学院。记者发现,探月学院有很多迥异于传统学校的地方,比如,它的教学空间好似一个联合办公空间,教室里没有三尺讲台,也没有学生排排坐听老师讲课的场景,而是放置了便于学生分享、讨论的圆桌式课桌。这里的单个班人数最多不超过20人。

该校负责人表示,所有看似新鲜的规划设计,其逻辑起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指向将孩子培养成内心丰盈、积极行动的人才,也就是树人立德,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也构成其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最大特点。

当前的教育体系是被工业化需求塑造出来的。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提供大规模、标准化的专业化人才,逐步产生了今天大家熟悉的传统学校,传统学校更重视专门技能、知识体系的培养,人的个性化需求退居其次。

在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即将代替大部分人类“工业化”工作的时代,亟需从源头挖掘人类的潜能和智慧,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这也要求以人为中心和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这两个看似分化的教育使命实现融合。

从探月学院的实践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越来越多人开始愿意为个性化教育“买单”,进而激发创新学校的不断涌现。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数百家各类学校在进行从软件到硬件的创新,只不过创新步伐的大小、快慢有异。相对现有的51.2万所学校,这一数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其涌现的创新元素却不可小觑。

 

传统教育亟待变革

未来学校的破土而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学校与其说是教育界对教育创新的探索和追求,不如说是教育界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教育发展现状之间落差的反思,抑或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教育发展现状的倒逼。

该负责人介绍——

首先,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时代变化速度的加快,教育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是颠覆性挑战。比如,人工智能和线上课程的兴起,正在大量替代传统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倘若还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不远的将来,或将有许多传统课堂、传统教师被淘汰,面对新的需求应未雨绸缪。

其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公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并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择校热”“择师热”以及由此衍生的“高价学区房”,已经充分折射出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与此同时,日益突出的人才供需脱节问题,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亦暴露出传统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较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传统学校势必要做出变革。

再次,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多教育人士、家长学生有条件走出国门,去学习和体验国际一流教育,了解国际上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进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面向2035的教育,有条件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重视人本价值回归、更加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传统教育需要变革,以更符合越来越多家长的需求。

聚拢教育创新的“星星之火”

 

面对已经涌现出来的创新学校,陈锋认为,这些学校还只是未来学校的“星星之火”,无论其多么闪亮,都仍囿于一隅,也难以代表未来教育。“只有不断将微微闪烁的星星聚拢起来,汇成星辰大海,升华成未来学校规划建设的模式,才能形成适应新文明发展的教育。”

而教育模式的形成不能脱离“学习先进”这一原则,即由一小部分学校先做前沿性探索,再带动后进学校学习其经验和教训,逐步推动和完成未来教育的整体变革。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陈锋看来,这需要站在更宽广、更高远的视野下,去规划和设计新的教育体系,让其足够开放、多元、丰富,能够允许和容纳更多教育资源,更多创新元素。

这也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下称《计划》)的初衷。

 

 

据陈锋介绍,《计划》力图搭建一个未来学校探索的整合平台,把国内外关于未来学校的前沿探索,包括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等,全部集聚起来,让创新要素彼此互动,推动发展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学校和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资源、方案、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动未来学校模式的形成。

目前,该平台已经集聚了国内外数百家学校的创新案例和147个经过专家评审立项的实验研究课题。陈锋说,过去业内对未来学校的研究探索主要从技术逻辑出发,不够全面,《计划》的推出,力求从系统上促进业内思考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否则,新技术只是服务于传统教育体系,不能促成教育根本问题的改观,反而可能加剧一些问题。

在走向未来的路上,陈锋建议,教育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创新学校不断涌现,不能因为创新风险高就停止创新的脚步,否则,当全球都在积极探索未来学校的时候,中国就可能在全球竞争中落后。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不少参与未来学校建设的人士用“走夜路”“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他们的探索,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既有的教育体制、机制障碍,让探索遇阻。“国家也应当允许存在一些教育的‘自贸区’,让真正有志于探索未来的学校能够不因既有制度壁垒而迟疑和迷茫。”陈锋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教育要谨防片面追求表面形态的变化,而忽略教育的育人本质,比如要防止盲信高科技的力量,片面追求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引进高科技设备用于教学。“任何教育模式回归它产生的时代背景都有其先进性,所以在追求未来学校过程中,要谨防全盘否定传统的学校教育,要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毕竟未来学校、未来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说。

(本文有删改)

来源:《瞭望》——迎接教育深度变革的“前夜”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