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校沟通群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最近呀,一项与此相关的政策,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青海省的一个区教育局,就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引得很多家长老师拍手叫好。
规定是怎么说的呢?除此之外,在家校沟通群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青海一区教育局出台家校交流规定“五要五不要”
为规范区属各学校、幼儿园微信、QQ工作群等家校网络交流平台的管理,减轻广大家长、学生过重工作和学习负担,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
该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要遵循“五要”:
一要符合教育方针和政策;
二要注重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信息往来次数;
三要传递正能量;
四要文明有礼,一般不使用语音交流,不滥用私人化表情;
五要规范严谨,通知应当参照正规行文要求。
“五不要”是:
一是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家长的休息权利。
二是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发布,不得发布学生考试成绩,同时批评表扬不发,拉票评比不发。
三是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
四是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如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
五是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城西区教育局要求各单位履行好平台的考核、监管等工作,将平台管理纳入教师考核范围之内。
家长们的这些行为,也该禁禁了……
有人说,家校群里的规矩,不仅老师要注意,家长们更需要规范一下自己的行为。
那么,有哪些家长的行为被认为和初衷“走了样”呢?
有家长在群里拍马屁
老师在发布消息后,家长们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说:“老师英明”“这样的决定太赞了”……这样的评论盖起了高楼,有时候其他家长想找通知信息都看不到了。
关于“排队”点赞、“盖楼”留言……有家长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即使提醒不用回复,也有人视而不见。
这种无效信息既浪费家长的时间,也会弱化微信群本该有的功能。
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要问问老师
有的老师诉苦说,在班级群里,一些家长老是发微信问:“老师,我孩子现在干什么呢?”“老师,我孩子睡了吗?”“老师,我孩子喝了多少水?”有些还要求拍照发上去。
有的班级微信群,不仅孩子的爸爸妈妈入群,连爷爷奶奶都加进来,一个班40个学生,平均一个学生加3位家长,群里就超过100人……
攀比、炫耀现象增添焦虑情绪
有的家长反映,家长群建立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却可能出现“失控”的情况。
比如,有的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经常在群里晒孩子成绩、证书、国外旅行照片等,让其他家长产生了焦虑情绪。
家长联系老师不分时间,让人吃不消
有老师表示,过去打电话或者见面,家长普遍有时间上的顾虑。但有了群之后,曾遇到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如何让家校沟通群释放正能量?一起来“约法三章”
要让家校群释放正能量,教师和家长间至少要有三项约定。
老师“约法三章”,让家校群良性发展
首先,约定群内规则。
要让家长明白,家校群是公共空间,建群的目的是搞好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孩子的成绩如何分享,孩子的问题如何处理;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可以做,等等,都要由双方共同拟定一套详尽的规则。比如,当教师发出的消息比较重要时,要在文末注明“请回复”,家长看后必须回复;再如,不在群内发布与教育无关的信息,对炫富、争吵、晒娃、拉票、吐槽、发红包、推销商品、发布广告等行为要坚决制止。
其次,约定交流时间。
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考试过后,有的家长急切地想知道孩子的成绩,于是不顾礼貌,不顾他人感受,半夜十一点还在群里向老师发问。这样既影响老师休息,也可能影响第二天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与家长约定在固定的时间段交流,这样既不会出现消息无人回应的现象,也可集中时间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三,约定隐私保护。
教师要保护学生和家长的隐私。如遇要求公布孩子成绩、了解其他同学情况等,老师都要果断说“不”。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的学习情况等,家长之间希望有所交流是人之常情,但教师不宜参与这样的私人讨论。即便在网络世界,教师也应像在学校一样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维护家校群的良好氛围。
家长做到这五点,让家校群氛围更好
1.做好自我调节。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并对班主任充满信心。
2.良性沟通,形成良好的群聊氛围。
3.晒娃要适度。毕竟班群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
4.理性对待班级群。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避免盲目点赞。
5.晚上尽量不要在群里聊得太晚。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有重要事情可以跟老师直接联系。
其实,做好家校沟通,教师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家校群上,还要运用好家访、家长会、书信等传统方式。要将这些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提升家校联系的质量。家长也应该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为全班学生着想,有了“规矩”,才能让家校沟通群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专注高考自主招生、志愿填报定制式---风靡全国的“365高考志愿”智能填报平台全程助力山东高考学子金榜题名!http://zgzs365.cn 电话0532-887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