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专家
为何美国低水平的基础教育,却能支撑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

更新时间:2019-4-9 11:21:44


“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如果没有家校合作,只能成为一所优秀的传统学校,称不上优秀的现代学校”“所有人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叠加的”“家校合作既是家庭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承担建立和谐家校关系的责任,要有意识、有方法、有能力”……在1月27日于北京召开的“2018家校合作论坛”上,与会专家热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的责任与边界”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的校长们直呼过瘾。论坛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主办,益爱教育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评价这场论坛“小规模、高质量、有深度”,是“2018年家庭教育的第一枝报春花”,其中的政策解读、实践成果和问题研究报告发人深省。孙云晓特别强调重视家校合作中的边界问题,“学校越过家校合作的边界,就会破坏家庭教育的职能”,让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功能缺失,使得家庭教育中的家风、家教的建设无从谈起。

学校成功的秘密在于成功地领导了家庭

“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陆士桢教授用这16个字解读了“习近平家庭建设思想”。陆士桢认为我国三代领导人的执政重点各有侧重,毛泽东是政治治国,邓小平是经济治国,习近平则是文化治国,治国理政的基点是文化道德价值观的建设,其中家庭建设、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文化强调公德和私德的有机统一;家庭教育要实现爱的代际传递;向上是强调立志,向善是强调践行善行;共建共享是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同时推进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化发展。”陆士桢认为全社会要树立大家庭教育观,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也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强调现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学校制度要探索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育人模式。

“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家长委员会,成立由学校、家庭、社区、公安、卫生、交通、城管等各方代表组成的家校社协商委员会,创设一种和平、尊严、包容、平等的氛围,打造价值认同、齐抓共管、和谐互动、资源分享的教育共同体,构建了一支无坚不摧的教育力量。”宁波赫德学校校长李庆明博士用自己在深圳当校长9年“零投诉”的经历,见证了要教育好学生先教育好家长、要办好学校先引领好社区的大教育观念。

“成功学校真正的秘密,就在于成功地领导了家庭。”有18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李庆明深感家校关系的复杂性,在越来越多元化的家校沟通方式中,他特别看重家访。“这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打通家校壁垒、化解家校误解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有成效的手段。”李庆明当过4所学校的校长,在每所学校都坚持全员家访制度,家长的反馈是“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家庭,同时也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世界”。

“家校合作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开放性的学校、有大格局的领导一定要善于借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处级调研员曹萍指出,目前最大的势就是国家之势,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治国理政、文化建设的基点,学校要占领立德树人这个制高点,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孩子。

建立互信共生的家校关系面临胜任力挑战

家校合作是大势所趋,但我们的教师是否适应社会的呼应,有没有相关的胜任力,目前家校合作双方互为工具的困局如何解决,除了指导家庭这个对成人的干预是否还有其他的切入点……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的一连串设问,引发与会者对家校合作中教师面临的挑战的关注。

王东提到2017年他们所做的北京市一个区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家校合作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难度。“有意思的是,33.5%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比较欠缺,却有66.4%的家长认为教师缺少与他们沟通的技巧,这个自评与他评的差距,生动地体现了教师胜任力面临很大的挑战。”

“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学校希望家长作为资源开发者来帮助学校,双方各为己利、互为‘工具’,居于中间的教师如何实现两者的共育和合作?”王东认为目前现有的教师培训缺少家庭素养的内容,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支撑。推进家校合作时如何避免给教师增负,如何避免给中小学增加可能无效的工作,教师如何避免成为强化学校教育、同化家庭教育的力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王东的研究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德育副校长徐威的印证。“近几年我们家长的学历不断攀升,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87%。有的年轻老师说:‘我最怕开家长会了,我觉得那些父母都是我家长。’面对高素质、高需求的家长,我们的家校工作走进了建立在教育共识基础上的集体行走时代。”徐威形象地说。

徐威介绍说,民族小学的家校合作走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家长出力当志愿者、出智到学校来做活动,现在运行的是项目制。学校在网上列了十个专委会,家长自愿申报项目组织团队。两三个月的工夫,古诗通关网站出来了,食育项目开始推进了,机器人和编程、知识产权教育项目也有家长积极承担,初步构建形成一个多层次融合、有序运行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未来要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多角色体验、多圈组合,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超级教育社区”。

在谈到整合资源的四个方面(队伍建设、主题活动、制度建设、活动模式)时,有丰富培训经验的曹萍说:“队伍建设最需要重视的主力军是班主任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素质、技能、知识都需要极大支持,否则班主任老师真的没有办法胜任这个工作。”

制度保障下各种教育要素全息共生

“家校关系是围绕着儿童教育而建立的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关系,共育承担儿童发展的责任。”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教授指出,人的成长有很多不确定性,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者的影响是叠加在一块儿的,这三者都是积极的,是互信共生的,才有可能对儿童成长实现正向的影响,实现整体大于总和。

“妈妈,你好像长大了。”这句话出自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小学晁明芳校长收到的一封家长来信。这位妈妈说:“专家讲座让我明白了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家长对待的方式和方法才是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正在按专家所说的改变自己,现在我已经不再焦虑生气了。”

晁明芳一到淇滨小学上任就送给家长“三盏灯”——“赢在家长”讲习堂、清明寻祖寻家训、家庭教育指导师集训。“全校除班主任之外有130名老师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考试,还有家长自愿参与。有个全职妈妈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后,还主动到留守儿童学校去做辅导,给女儿做成长的榜样。”

如何解决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动力问题,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彼此的课程资源”,是深圳罗湖翠北实验小学校长李巍关心的课题。从教近30年的李巍说自己始终对儿童充满好奇,做了20年校长从来没有跟老师发过脾气。到了深圳这所老师“不差钱”的学校,李巍引领老师的法宝竟然只是“真心实意地喜欢小孩”,基于人性,触动心灵,老师们心甘情愿地参加每周一次的“家长夜校”,一起学习如何爱孩子才是“刚刚好”。

“家校共育要有制度作为保障和依据,制度是最稀缺的资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博士认为,虽然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已经融入国家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把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作为基本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标准也明确强调家校合作共育问题。“但很多家校合作政策并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和熟知,家校之间越权、越位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制度保障下各种教育要素全息共生,也是校长们的共识。无论是徐威所说的深度挖掘盘活家长资源、搭建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的平台,还是李庆明推进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教育学校化的一体化治理战略,目的都是用制度来规范完善家校合作,打造家校协同教育的新格局,建设和谐共振的教育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教育共同体,最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