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主题是《自主招生政策详解》,就基本的政策走向以及考生家长们关心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给大家分享几组数据。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新高考,浙江和上海是首批试点省市,我们来看看浙江的数据。
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录取200余人,保送生29人,博雅计划10人,三位一体65人,自主招生、艺术、体育等共80余人,仅凭裸分进入北大的有多少人呢?只有12人,占比不足6%;
清华2017年在浙江共招了150人,其中三位一体105人,自主招生、领军计划、自强计划、体育、艺术30人左右,裸分录取的仅15人,占比约10%。
这些数据代表了大学招生的一个趋势,清华北大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有着最高地位,它们的趋势,也代表着未来的趋势。
有很多中学的校长、家长、考生经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徐老师,我们学校以前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清华北大的学生,为什么最近几年都考不上了?
我总结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清华、北大的招生规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华北大有70%—80%的名额都放在裸分里面进行招生,但现在裸分占比只有15%—20%。清华北大的招生方式变了,而你的教育方式没变,所以你就没有清华北大的学生了。
看完这些数据,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裸分上清华北大越来越难,这是为什么?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高考也是一种选拔,你的语文很好,但数学是0分,你能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吗?肯定是很难的。你进了大学,大学按照什么来培养你?它并不要求你所有的科目都很好,它是按照专业来培养的。同样,如果你考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教授可能不会特别非常关心你的语文成绩。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实际上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当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体制,它不仅仅是高考能够实现的。回归到高考本身来看,我们这么多年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可能更多的是各科都比较平均。我们需要的是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恰恰是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常重要的生源;但这样的同学,很多在高考中面临的状况是考不上的,他们进不了优秀大学,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所以,我们从三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层面,对国家而言,教育战略就是人才战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发展到现在阶段,在世界领域面临着最迫切的人才需求,也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用高考来衡量,我们认为应该是跟学科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人才,比如说他在高中阶段已经表现出显著的数学天赋,他应该被选拔进数学与应用数学或者跟数学相关的专业,那么他被培养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
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就是说人才也需要分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拔尖创新人才之外,我们国家近期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这也是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600多所本科院校转成做职业教育,我们非常需要应用型人才,但很多大学特别是一些二本三本的学校没有往这个方面去培养。当然,不是说职业教育就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是我们需要有不同的路,适应不同的人才。所以,这也是我国高校特别是顶尖高校需要搞自主招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层面,对高校而言,目前高考选拔的往往可能不是它需要的。学生进入高校后,是按照专业培养教育,学科特长很重要,而不是学科特短。因为我做过招生工作,我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高招录取的过程当中,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比方说,我们录取了一个学生,国际会计专业,你看他的高考成绩,他的数学成绩很差,除此之外,英语成绩也差一点,相比而言,他的语文成绩好一点,文综成绩好一些;我们会计专业本身需要你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国际会计专业更需要你有一定的英语加数学基础,而你恰恰是数学和英语比较差,被调剂到这样的专业。
再来说一下北大,比如说北大的考古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大的考古系实际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我们国家来说,这个专业的学生可能进的是考古行业的国家队,但是以前通过裸分录取这种高招体制进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进的,他可能根本就没有报这个专业,他对这个专业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之前没有阅读过有关考古方面的书籍,没有积累任何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个孩子到了大学,对学习没有兴趣,他的高考分数很高,他的智力水平很高,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他的发展方向完全不符,最后潦草地学了四年,去公司里面做了个职员。就这样,一个培养考古行业非常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名额,被白白浪费了。
我们不妨思考这个问题,像北大清华,它们如果通过裸分来招生,招到的学生肯定是这个国家分数最高的,它为什么愿意降40分、60分来录取你?如果有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读了很多文献,背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从小就很喜欢考古这个行业,但是他的高考成绩比北大差了40分、60分,北大考古系是非常希望把这样的人才招进这样来的。换句话说,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跟专业培养方向是一致的,从他个人的兴趣、展现出来的能力、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都与这个专业是一致的、匹配的,这样的学生才是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看中的。
所以,当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自主招生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孩子喜欢什么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从你提交推荐信到初审、笔试、面试,很重要的一点,你要展现给招生老师我是否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预设是否跟专业相符。
第三个层面,对个人而言,大部分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他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考了一所好大学,就等同于有了一个好未来,这个观点起源于从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包分配时期,当时我们国家的大学录取率是4.7%, 100个人有4.7个能上大学,那个时候确实是好大学等同于好未来。到了去年,录取率已经超过80%,对于九零后、零零后这批孩子来说,好大学已经不能等同于好未来,这个时代对你的要求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得做到行业里面比较靠前。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你在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要选择适合你的,符合你的性格、兴趣、能力特点。对于很多个人而言,很多同学被调剂到不喜欢、不擅长、不适合的专业,按照龟兔赛跑的理论,你在你擅长的领域里应该是只兔子,你的能力正好和专业是匹配的;但是你却被放到了另一个领域,所以导致你成为了乌龟。所以,每一个同学包括中学,在顺应新高考时,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也变了。前一段时间有家媒体问我,徐老师,你认为九零后、零零后,与八零后相比报志愿会有什么样的差异?我的直观感受是,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个性没有现在的孩子这么突出;当我们国家解决了温饱、生理、安全需求后,人们基本上进入了一个寻求归属阶段的需求,他们需要获得尊重,所以人的个性化会越来越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高考也必须要改革,这是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做的事情。新高考的出台,实际上也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点,是教育从“以分为本”转成“以人为本”,原来的时候考什么分上什么学校,现在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特点,让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
第二点,从以高校为导向,转变成以专业为导向,稍微了解些新高考的老师和同学,大家都知道浙江省已经实现了以专业来录取,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三点,全社会要从以学历为导向转变成以能力为导向,全社会追求一个价值观应该是“适得其所”,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重要的是要找到他适合的地方。
今天的主题是自主招生,到底什么是自主招生?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接触一个孩子叫小温,他是2016年参加高考的,这个孩子的成绩比较普通,在重庆巴蜀中学的一千八九百名学生中大概能排到八九百名。我跟他交流发现这个孩子有个特点,特别喜欢生物,他参加生物竞赛在高二的时候就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高三的时候获得了一等奖,自主招生的时候就报了两所学校,一所是四川大学,一所是华南理工大学。因为他有生物竞赛的一等奖,所以他顺利的通过了初审,在复试的过程中,他分析了自己的一些利弊,依据他的学习成绩,他的笔试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并不占任何优势,而他之所以选择四川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就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在简章当中写明了“具有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免笔试直接参加面试”,这个小孩觉得他面试肯定比笔试更占有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四川大学给他降20分录取优惠,华南理工大学给他降到一本线录取优惠。
最终,这个孩子高考考了572分,只比一本线高47分,这个成绩如果裸分报考的话基本上是考不上211、985的,华南理工大学最低分是640分,四川大学最低分是632分。按照华南理工大学的裸分标准,640分对应重庆的3037名之前,小温的分数对应的是16804位次,就这样,小温通过自主招生,以落后于13000多位次的成绩考取华南理工大学。
通过小温的案例,可以得出自主招生对于考取名校的重要性。这里,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很多学生没有规划、没有储备,到了高三自主招生报名的时候问老师,我能不能参加自主招生。
问:你有竞赛吗?没有。
专利呢?没有。
文章发表呢?没有。
你的单科成绩怎么样?有没有统计过。
你想考哪个专业?不知道。
你为什么要报考这所大学?不知道。
老师给你的回答只能是,你好好参加高考吧。
所以,自主招生真的需要规划,你想通过自主招生这扇门进入名校,需要从高一甚至从初三阶段就开始研究政策。我给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接触过两个文科生,他俩的学习成绩差不多,都很爱好写作,作文写的特别好,老师经常把他们的作文拿出来当范文读。其中有一个孩子就比较有心,家长也进行了一些政策学习,对自主招生很了解,只要老师把他的作文当范文读,他就让家长把文章投稿到杂志、报纸上,三年时间下来,这个孩子积累了七篇文章。另一个孩子作文写的也很好,却没有这样的意识,在参加自主招生上就看出来差异了:你仅仅自己讲我作文写的很好,这是不行的,你得有证明材料;你高中三年发表了七篇文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你在写作、语文方面具有学科特长。所以有没有这样的意识非常重要,很多孩子遗憾在于,自己学科特长很突出,创新潜质很突出,但是没有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证明。
如果用几句话来了解自主招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自主招生从流程上看其实就是在高考前申报,高考后、录取前进行的一次考试,一般来说有笔试和面试,如果通过了可以给予10-60分甚至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具体的报考流程,见上面这个流程图。
第二,自主招生到底有哪些学校?全国有90所院校有这样的资格。具体的名单,见上面这个表格,其中红色标注的是只在本省内招生,剩余的都是全国招生。
第三,自主招生高校占全国招生计划的5%,比如说某个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的是3000人,那么它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是150人,是不是只给150个同学有降分呢?不会,它也许给300个同学。为什么会高出实际招生名额?会有两种情况:一、比方说,给这个孩子降了20分,他的成绩还是不够,名额被浪费了;二、有的孩子裸分很高,他把名额放弃了。
怎样参加自主招生?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上图中也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参加高校的夏令营、冬令营,一般是前一年的暑假、寒假。记住,千万不要等到高三才准备,很多人说自主招生是从高三那一年的二月份开始的,其实并不是,实际上高校的夏冬令营从你上高二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甚至他从你高一的暑假就开始了。
第二种类型是普通的自主招生。从2017年数据来看,有六十几万人报考,初审通过率大概20%,即12万—13万之间;初审里面拿到降分优惠资格的也是20%多一点,2.5万—3万人之间。
第三种类型是综合评价。这点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这种类型有很多高校并不在90所名单里面,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很多想学语言的学生,由于不知道有这样的信息而错失机会。另外,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等,包括浙江的三位一体考试,江苏、湖南、山东、广东、辽宁等都有本省的985院校会面向本省考生开展综合评价录取;还有一些省内强校也有面对本省的综合评价录取,例如山东的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
第四种类型是高校专项计划。这个主要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面向贫困地区实行的“特招”,不过对学生的户籍、学籍均有着严格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具体展开。
综上,我认为,自主招生并不只是面向顶尖学生的专属,理论上,只要你的成绩能达到当地的一本线,都可以去规划、去参加自主招生。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能提高自主招生的通过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在学校与专业之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高考成绩匹配、学科特长匹配、职业生涯匹配、学校近年情况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