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业培训 > 专家指导
沪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占4成 专家:切莫盲目将古诗文教育功利化

更新时间:2017-2-16 10:07:03


     【新民晚报·新民网】在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中,复旦附中16岁学生武亦姝夺冠,并且在该节目中,上海学生也展示出集体实力,在“百人团”中占据了10%的名额。

  上海小囡古诗文功底了得,和本市基础教育课程设计不无关系。记者今天从市教委教研室获悉,目前,在沪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课文(篇目)四至六年级约占课文总量的20%,七至九年级和高中基础型课程中约占40%,初中和高中阶段古诗文篇目各达到1万字左右。

  然而,市教委副主任贾炜提醒,随着武亦姝们的“走红”,家长切莫盲目将古诗文教育功利化,将古诗文教育等同于大量的机械背诵和记忆。“学习古诗文,应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从应试转化为育人。”贾炜强调。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部主任朱煜介绍,该校要求学生在五年内积累背诵古诗词120首,古文10篇,通过创设情境、诵读吟唱,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但是,朱煜认为,和其他各种兴趣特长一样,可能只有约30%的孩子有古诗文学习甚至创作的天赋。对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古诗文学习就是了解和浸润传统文化的过程,家长不能苛求每个孩子都成为“武亦姝”。

  “拿到一篇新的古诗文,有的学生会习惯性地问,这篇文章艺术特色在哪,思想内容是什么,事实上,在古诗文的学习中,理性应该往后退一点,让感性体悟先行。”武亦姝的语文老师、复旦附中青年教师王希明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每一篇古诗文都是一棵树,不要先急着问它的门、纲、目、科、属、种,究竟可以用来做门还是用来造船,而应该先感受它剪春裁秋的气魄,为生命喝彩。”

  王希明至今记得自己离开山东日照莒县老家去读大学时的情境。因为前路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看着风吹麦浪,他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句“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而从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草”在历朝历代的诗歌中,都不约而同和离愁别绪相关。在课堂上,他将自己的感悟和生命体验和学生分享,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王希明看来,十六七岁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阅读古诗文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共鸣中,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依恋。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