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教育 > 教师之窗
特级教师严育洪谈教学
更新时间:2017-2-17 9:04:52
引智”任务让学生发现学习价值
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够生龙活虎地学习,而现在的数学课,常常出现虎头蛇尾之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只知道开始学习了,而不知道学习的意义。
如今,许多教师以为在课堂创设讲故事、做游戏等有趣的情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许多只有内容而缺乏内涵、只有激情而缺乏激励、只有挑逗而缺乏挑战的情境,只能够“引”趣,而难以“赢”趣,最多只能引来学生一时之“兴”趣。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只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或快乐地引出知识,达不到让学生发现学习价值的高度。
而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有趣”则有了更多内涵,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盯着,更关键的是,一旦学生进入任务情境,要能够让学生叮着——有着“一探究竟”或“一展身手”的强烈冲动和强久冲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兴趣是个体全身心投入,包含着生长、努力和思考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才能成为强劲的学习动力。
“有趣”并不一定就能引发“兴趣”。因具体事物表面有趣的特征而引发的好奇心,与兴趣相比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区别:第一,好奇心范围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小学生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可以产生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第二,好奇心容易满足,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消失,兴趣则相反,会更加强烈。
那么,什么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持久兴趣,而不只是一时之“兴”趣,成为学习的不竭动力?我认为,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才是教学的长久之计。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力求让学习内容对学生产生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并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使整个学习基于兴趣之上。
学习的重要意义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包括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这是每一个学生的梦寐之求。由此可见,好胜心胜于好奇心,因为有上进心的人永不满足于现状。
不过,任务的意义取决于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因为学生也会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和的奇偶性》一课,有的教师设计了“与老师比一比谁最先说出一组加法算式的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竞争情境,有的教师利用热门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视频导入,设计了“你想不想拥有超人的口算能力”的竞争情境。这两个设计虽然都冠以竞争之名,但这样的比赛目的只是为了引出新知,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技能提高或学习帮助,纯粹图一时之趣。
如果我们引入这样的现实情境:“街头的转盘抽奖——指针转到几,就从这一格起按逆时针方向数几,为何总是中不了大奖?”许多学生有上当受骗的经历,都想弄明白其中的秘密。基于这种真实情境所设计的揭秘任务,能强劲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当明白“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的数学奥秘后,也就明白了“不管指针落在那里,最后总是数到偶数区域”之转盘秘密。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解开转盘秘密的同时也揭开了知识的奥秘,在完成揭秘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掌握知识之道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之道和生存之道。
“活得有意义”可以很好地实现“学得有意义”,它让学生明白学好了知识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至少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好。
又如,赌博诱惑着青少年,在我国几乎没有人会将赌博与数学课联系起来,但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数学课竟然成了预防赌博的前沿阵地。据报道,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责任赌博基金会正在推广一个新的项目,利用数学知识向10年级至12年级学生解释赌博的风险,“概率是没有记忆的,但许多学生仍然相信,在抛硬币时,如果前两次都是正面,那么第三次也一定是正面。如果他们了解了概率的相关知识,他们就很可能会明白那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也会明白,如果长期赌博,最后的赢家一定会是那些赌博机构而不是赌博者”。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都再不相信“运气”这回事,他们正在为此门课程加入VCE数学课程进行着努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通过设计现实性任务,打通书本内核与生活外延,促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人”向“社会人”发展。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式教学力图让学生一开始就以“社会人”的方式参与到书本学习之中,避免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这样核心素养才会真正落地。
当然,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也并不是非把任务建立在现实之上才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意义,例如《和的奇偶性》一课,我们把“与老师比一比谁最先说出一组加法算式的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的“引知”任务提升成“为什么老师有时不计算就能检查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有助于学生学得更好的“引智”任务,同样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热点新闻
招生就业
假期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