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中,他并不起眼。
不过是名年轻的工商局科员,他却历时一年多,行程4万多公里,破获一起涉案金额6.2亿元的网络传销大案。
在做与不做之间、在做个大概与做到极致之间、在遇难退缩与迎难而上之间,本文主人公张亮,做出了毫不犹豫的选择:积极去做,做就做好,决不退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
省委书记蒋超良要求,争做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表率。
以张亮为镜,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比他职位更高、责任更重的领导干部,看到的是什么?又该如何行动?当深思,当共勉。
眼前这位,一米七出头,不魁梧,甚至略显单薄。38岁,看上去倒还像个小伙。跟人说话时,眼神透着阳光,又有几分腼腆。
上月底,整整两天,我们一直听他讲述惊心动魄的打击传销故事:只身卧底传销队伍;辗转4万多公里取证;反被传销组织举报……
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是什么让他决心豁出命、也要端掉传销窝点?
在带着疑问的探寻中,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张亮,咸宁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科员。
一份意想不到的法律意见书
“法律泰斗都说这不是传销,你凭什么?”
2016年1月5日,咸宁市工商局来了一位代理律师,对方毫不客气地甩下一份法律意见书。
翻开意见书,张亮心里一惊,6名国内法律权威专家的签名赫然眼前。
他知道,一场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事情得从2015年4月说起。“广州云在指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传销,请工商部门查处。”张亮接到举报。“打开网站一看,吓一跳。”张亮说,当时“云在指尖”打着“全新商业模式”“分享赚钱”等噱头,浏览人数已达1.2亿,微信等关注人数2400余万,直接参与人数260多万。
在“打传”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直觉告诉他,这是个大案。
但“云在指尖”到底是违法传销还是“创新创业”,当时没有定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亮决定化名卧底,一探究竟。
20多天里,通过购买商品缴纳“入门费”,按照金字塔层级发展下线和业绩,张亮获得了佣金。
“滴滴”,当佣金到账短信提示音响起的那刻,张亮心里有底了。
2015年7月20日,咸宁市工商局在省工商局备案,正式立案调查“云在指尖”,张亮成为调查主力。
在掌握相关证据后,2015年11月25日,咸宁市公安局温泉分局依法对“云在指尖”涉嫌传销活动相关资金账户予以冻结,冻结金额2400万元。
随后,当事人浮出水面。云在指尖公司代表及法律顾问等来咸宁了解情况,承认违法并表示愿意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
“一切很顺利,以为案件很快会完结。”张亮说。
没想到,当事人取得法律意见书后,态度完全变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鼓励的事,万一查处中有偏颇,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还会危及工商系统的权威。
大是大非面前,案件何去何从?“是不是传销,要让法律来判定,要用证据来说话。”权威面前,张亮没有退缩,他说自己虽是小人物,但要做“打不死的小强”。
4万多公里的漫漫取证路
掌握铁证,谈何容易。
锁定这片“云”,破解复杂的佣金链条、传销层级,必须打开其后台数据库。
张亮南下广州,在腾讯公司调取资料时发现,“云在指尖”所有数据都存储在另一大互联网巨头公司——阿里巴巴。
马不停蹄,张亮又赶赴杭州。
历时20多天排队、走程序、说好话、焦急等待后,张亮终于从阿里巴巴拷贝回“云在指尖”其中一台服务器近1TB的数据,连夜赶回咸宁破解。“调取数据,阿里巴巴有非常严格的内部审批程序。”张亮说,刚拿到数据时非常兴奋,以为马上能大功告成。不曾想,这才开了个头。“这里面只是缓存信息,完全无用。”计算机专家的结论,有如当头一盆冷水。“仔细分析,或许能发现蛛丝马迹吧。”专家的安慰,又让张亮重燃希望。
数据分析没有捷径。日日夜夜盯着海量数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张亮终于找到下一个IP地址,信心满满地再赴阿里巴巴。
一个月后,根据这个IP地址,他第二次拷回数据,但里面全是程序运算源码,依然不是要找的证据。
沮丧、焦灼,涌上心头。
张亮索性跑到阿里巴巴,要求调取所有跟“云在指尖”相关的服务器数据。“至少等3年!”工作人员回答。
原来,“云在指尖”在阿里巴巴租用了整整29台服务器,空间有60TB。
这些数据,用办公电脑装,需要120台,用10M带宽24小时不间断下载,需要3年才能下完。“云在指尖”是网络式分布存储的云服务器,外人想在浩瀚的数据中找到痕迹,很难。
“什么时候有结果?”面对领导、同事、家人的关切询问,张亮无言以对。
一次次接近,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一次次砥砺前进,又一次次重回原点。
调查取证中,张亮的意志、身心受到残酷挑战。
放弃么?
“传销,往往披着精美的外衣,刺激着人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欲望,冲击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传统价值观。”张亮说,再难,也要找到“云在指尖”的传销铁证。
世上最怕不服气。张亮鼓励自己做个“不倒翁”。
历时6个月,9赴腾讯、8赴阿里,张亮终于拷贝回想要的数据,成功破解“云在指尖”的运作链条。
而这些,仅是取证的一个环节。
一年多的调查取证中,他在广州、杭州、厦门、重庆等多个城市间奔波,日夜兼程4万多公里——
年迈的老父亲中风住院时,他正在出差取证的途中,家人向他隐瞒了病情;
3岁女儿的幼儿园家长会时,他正伏案办公桌前,分析数以亿计涉案资金的来龙去脉;
体弱的妻子扛着大米上楼累得气喘吁吁时,他正辗转重庆、厦门等地,想方设法为电子证据做司法鉴定。
他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爸爸,你天天加班,是不是不爱我了?”电话里,听到女儿稚嫩的声音,张亮忍不住潸然泪下。
“面对家人,我很愧疚,但查案是职责所在。”张亮说,要对得起帽子上的国徽,对得起这身制服。
一封突如其来的举报信
“咸宁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张亮一意孤行,对公司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要求停止案件调查,并对张亮进行行政调查……”看到有关部门转来的举报信时,张亮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得知张亮始终锲而不舍地在取证,“云在指尖”雪花般的举报信,寄到了从中央到咸宁各级纪委以及主管部门的信箱。
被举报,对一个公务员而言,绝非小事。
法律权威面前,自诩为“小人物”的他没有放弃;迷雾重重的取证面前,自勉为“不倒翁”的他没有放弃;然而,面对接连不断的举报信,身为公务员的他,还有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向前的勇气么?
取得证据只是获取证据链的一步,而此时,对手已开始向他发难,之后呢?
张亮下定决心:豁出去了,为职责而战!
5000多封往来邮件要梳理、6.2亿元的资金流水要审计、数十TB的电子数据要分析、6000多种商品信息要统计、几百家供货商要调查……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何等艰辛。
记不清多少个夜里,孤灯挑战到天明;周末、节假日已完全没有了,睁开眼就是证据、证据、证据。
2016年端午节,原本计划带妻女回家看看父亲,但涉案资金审计出现突发情况,不及时解决将影响整个案件进度。
张亮不得不再次失信于家人。他扛起两大包银行账目,干脆住进了办公室。
饿了吃泡面,困了打地铺,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假期第三天,妻子带着女儿到单位送饭,打开办公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屋铺放的银行账目,满眼血丝的丈夫。“你何苦这样逼自己,世上的案子你办得完么?”妻子心疼地掉泪了。“不能让这么多人掉进传销陷阱,遇到一件就要办结一件。”张亮轻声说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件件核心证据被锁定确认。2016年6月,张亮终于掌握了“人员—层级—资金—传播过程—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完备的证据体系。
对手间的第一次握手
2016年7月18日,一场听证“拉锯”会在咸宁市工商局会议室拉开序幕。
一方是以张亮为主的咸宁市工商局团队,一方是“云在指尖”聘请的知名高校律师团队。
听证,意味着案件已进入最后程序。越是最后,越不能掉以轻心。
一个个问题核清,一份份证据亮出,一个个证人出面……
整整10天,面对面交锋,对方律师团队在详实证据面前,低头了。
腾讯微信安全风控专家李海浩因为“云在指尖”案件认识张亮,一路下来,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每次问他在哪儿,总是回答在出差;凌晨两三点,为某个数据‘骚扰’我一点不奇怪。”李海浩说,张亮身上的坚韧和担当是最让他感佩的。
服气的不仅是伙伴,还有对手。
2016年8月4日,结案前,“云在指尖”实际控制人郑某与张亮面对面。“凭什么说我们是传销?”郑某仍质问。“就凭这些!”张亮再次摊开所有证据。
纸版证据资料,垒起近1米高;电子版证据资料,装了十几个硬盘。其中包括,当事人财付通交易流水、相关银行账户流水、微信平台相关的证据材料、公司主要人员的往来邮件、线下人员的书证人证、厂家调查笔录、委托鉴定机构出具的三份电子数据鉴定书、公安机关的电子数据勘验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资金审计报告等系列第三方证据。“你是怎么弄来的?”看到海量证据,郑某很吃惊。
张亮一笑,将整个取证过程一一道来。
听完,办公室陷入死一样的沉寂。“我知道的,你知道了,连我不知道的,你都知道了。”良久,郑某一改之前的傲慢,表示愿意接受法律法规的处罚。
两人起身,第一次握手。
一起跨度一年多的特大网络传销案,画上句号。
网友“草原”留言:“这场较量结局漂亮,但愿此案能唤醒那些异想天开一夜暴富的朋友。”
而张亮,早已开始下一个案件的征程。
结案不久,2016年9月12日,腾讯公司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整顿新型多级分销欺诈行为的公告》,对类似传销的多级分销欺诈行为开展专项打击治理。
同年12月14日,腾讯公司公布“守护者计划”十大案件,“云在指尖”案排第二位。腾讯表示,“云在指尖”是利用移动社交平台传播发展、规模最大、起步最早的新型网络传销案件,该案为微信生态下的新型传销治理树立了典型案例,具有“风向标”意义。
同年12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七件网络传销典型案例,“云在指尖”案排第一位。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