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教育
办教育不能滥用市场思维

更新时间:2017-2-16 13:31:09


高薪挖角是人才市场竞争的常见套路,公办教育领域受此浸染也非一日,比如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多年来屡屡引爆争议。针对高校人才竞争失序问题,教育部最近发出通知,表示不鼓励东部校从中西部、东北引进人才,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在有的人眼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享有选择“雇主”的完全自由,高校人才流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应加以干涉。这倒符合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高校人才竞争的现实图景,也不断印证这一理论相当“接地气”。出于重点学科建设、学科评估、争取博士点或硕士点以及学校升级等具体诉求,一些高校不惜血本延揽人才。但越是高端人才,数量越有限,为达目的,高校之间挖墙脚现象愈演愈烈。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往往占据较多优势,一些中西部高校则优秀人才流失严重,教学秩序和学术生态遭到破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也受到了不容否认的负面影响。如今教育主管部门亮明态度,正是对乱象的积极纠偏。

舆论场关于高校人才流动的争议,暴露出当下教育界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即习惯用纯粹的市场思维看待教育问题,而这种价值坐标的错位必然导致种种乱象,并诱发思想上的混乱。最近,沈阳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当地11名在职教师因寒假期间乱收费、违规补课被查处。应当说,近年来这类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而一些违规教师的典型心态是:我花的是自己的时间,凭的是自己的能力,家长和学生自愿掏钱,有什么不对?不难发现,这就是典型的市场思维,过分强调自己的“经济人”属性,把追逐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罔顾师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需要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抱持市场思维本身并没有错,教育领域也并非要完全杜绝市场思维。但现实却是,当下市场思维的过度泛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了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形象,拉低了公众的教育满意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用市场思维来分析解读教育内部的人和事,难免走向误区,引发争议。最近备受关注的广西某中学教师向学生众筹买车一事,就是市场思维泛滥的一个佐证。众筹买车是纯粹的个人经济行为,原本无可厚非;但学生向老师建议众筹买车,老师欣然采纳,显然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的特殊性。市场上司空见惯的经济行为一旦放置到教育领域,如果发生错位,就会完全变味。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益之交,而是有着高情感附加值的特殊关系,一旦与利益直接挂钩,引发公众反感,被斥为“情感绑架”就在所难免。一些人替当事教师鸣冤抱屈,是对教育领域市场思维泛滥的危害性缺乏清醒认知。

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时不时看到市场思维被庸俗化的现象:教师、家长、学生等教育直接相关群体,动不动就拿金钱说事,以为金钱可以搞定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或者把金钱等物质利益作为衡量教育行为的重要标准。近日,有媒体曝光了艺考潜规则,北京某高校有领导在招考中收钱“打招呼”,东窗事发后获刑。潜规则之所以存在,无疑是高校负责人、家长、学生等受庸俗化的市场思维蛊惑,试图用“市场规则”破坏教育规则的恶果。在河南驻马店某中学女老师怀二胎要家长代班一事中,女老师表示家长如果不代班,每人要交600元,补贴其他代班家长。这无疑也是一种熟练的市场思维,即以金钱作为控制家长行为的手段,由此也可见这种思维之普遍。

教育离不开市场,市场思维也并非原罪,但教育却不应被市场思维绑架。否则,不仅是对教育公益属性的损害,还会混淆教育和市场的边界。(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1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咨询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